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名校长工作室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专题列表 > 名校长工作室 > 成果分享

课堂上,你是否在动儿童智慧思维的“奶酪”(吴亚娟)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常青  发布时间:2015-12-22  浏览次数:
 

课堂上,你是否在动儿童智慧思维的“奶酪”

——从数学课堂中教师智慧用语谈起

常州市武进区花园小学  吴亚娟

【摘要】课堂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相遇,是生命的彼此敞开与生命的彼此走进。正是心灵间的精妙入微的相抚相触才为生命的体验与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课堂语言是课堂的生命象征,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失却了生命的色彩,失去了灵动的智慧,那么课堂也就失却了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就失去了培养能力、发展智慧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做一个倾听者、提问者、对话者、评价者,从而用语言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关键字】课堂用语  智慧

  

缘起——由一种现象引起

在一堂六年级的公开课上,教师出示了一道富有挑战性的思考题,老师说:“同学们,这是智慧大比拼,请同学们静心思考,独立完成,看谁聪明。”听了老师的话,同学们开始以最快的速度投入到思考状态中。这时教师突然大声说,同学们,你们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部分正在思考的学生不解地看了老师一眼。接下来,教师开始巡视,她来到一位好学生身边看了一下说,再深入思考思考。接着她又来到一位后进生旁边看到他一个字也没写时,生气地说,快点思考,不要浪费时间。然后又面向全体学生大声说,一定要认真读题,仔细思考。一会儿又来到小红身边说,你做的真棒,并面向全体学生说大家要向小红学习,静静思考……

俗话说:课堂是一个灵魂与另一个灵魂的相遇,是生命的彼此敞开与生命的彼此走进。正是心灵间的精妙入微的相抚相触才为生命的体验与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从上述数学课堂的片段中,教师看似“随时引导”,喋喋不休,实则如阿莫纳什维利认为的“课堂上的话袋”,学生被搅得头昏脑涨,课堂效果适得其反。如此课堂语言,儿童智慧的奶酪这样被老师轻易动之,长此以往,儿童思维如何提升,智慧又如何发展。

现象——教师课堂语言的现状

课堂语言是课堂的生命象征,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失却了生命的色彩,失去了灵动的智慧,那么课堂也就失却了生命的活力,学生也就失去了培养能力、发展智慧的机会,甚至如上述现象一样,还将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纵观有些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体呈现以下一些问题:

1.语言繁冗化

“口头禅”《辞海》解释,原指不懂佛教经义而空谈禅理,后来泛指经常挂在嘴上而没有意义的空话。在一些数学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听见“这道题你懂了吗?”“好不好?”“好的”“就是”等一些繁冗多余口头禅或指向性不明的语气词,这些毫无意义的“口头禅”, 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数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又浪费了课堂有限的时间,更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影响着学生智慧的生成。

2.语言不明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效率。”教师语言的不明朗将很大程度上决定课堂效率的高低。在一节低年级的“十几减65432”数学课上,当教师出示情景图后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由于教师问题缺乏一定的指向性,于是,一年级的孩子有的说:“我看到了草房、很多蘑菇。”有的说:“我看到了可爱的小白兔、几棵大树。”如此缺乏指向性、数学味的语言既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又失去了宝贵的培养孩子数学思维的最佳时机。

3.语言谬误化

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载体。它的正确与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教学的效果。如一位教师在指导读(40+50×32这道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就带着学生读:“括号4050括号,乘32”,此种谬误的表达方式既随意,又不正确,更不严谨,既不利于学生从算式的读法上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4.语言多余化

都说,宁静以致远。一个舒适宁静的环境是思维飞翔与思想诞生的乐土。学生只有在冷静、沉静、平静的心境中,孩子的思考才能抵达更远、更深、更高的境界。上述六年级的课堂上的我们发现,教师过多的、不切实际的语言吞没了学生的学习兴致,吞没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吞没了学生思考的灵感,从而剥夺学生的智慧发展。因此,课堂,有时此时无声胜有声。

究因——谁动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奶酪”?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教师的课堂用语轻易动了学生智慧发展的奶酪?笔者认为:

1.教师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一个优秀的数学教师,如果心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不知道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更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升兴趣的重要的重要场所,那么,他就不知道什么时候当讲,什么时候不当讲,甚至如果要讲应该要讲到怎样的程度。我们只有心中装着大教育观、大教学观,才能做到每个环节都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不没收预设的环节,才能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加以调整,才能把课堂当作不断探索的愉快而紧张的空间,学生的思维才能得以发展和提升。

2.教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

在上述课堂现象中,教者的教学观念极其观念,在他的骨髓里仍然是将学生视为可以随心所欲自由操纵的木偶人,这一陈旧的观念把生命与生命的共融与互塑的教育教学过程有时浅化为一种简单的“储存行为”,教师是储户,学生是银行的收银员,有时就成为“话袋”,教师倒,学生装。

3.教师缺少灵动的教育艺术

教学艺术的本质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而富有艺术性、灵动的语言不仅能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乐学,还能有效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更能有效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使学生会学。因此,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灵动的教育艺术,那孩子的发展将朝着我们不愿看到的相反的方向发展了。

践行——教师智慧使用课堂用语的策略

俗话说,教育教学即对话,在我看来,这种对话应是真正的“精神的敞亮与真理本身的实现,是一种“你与我”的关系,是心灵明镜清澈的对流,是温馨的情感互导”是深刻的思想启悟。因此,教师多姿多彩、恰如其分的教学语言是触抚、涤荡学生心灵的一溪活水,我们也许无法字字珠玑,但我们可以尽量用心去改造我们的课堂勇于,从而精雕细刻地去塑造儿童心灵的每一个最微小的部位。

一、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倾听者

日本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林校长就是倾听了刚转到巴学园的所谓的坏孩子豆豆长达4个小时的“倾诉”,才使豆豆感到生平第一次遇到了真正喜欢自己的人。这是何等真诚而细腻的倾听啊!在小林老师的身上,我们可以深刻而敏感地体会到:倾听就是一种爱。

1.忌心不在焉,应用心倾听

在课堂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场景,学生纷纷举手,被指名的学生在兴奋地回答着,而我们的老师一会儿紧盯书本,一会儿目光游移不定,一会儿忙着板书,等学生讲完,就随口说坐下,就继续下一环节。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逐渐消失殆尽。

2.忌拦腰截断,应耐心倾听

由于课堂教学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活动,于是,有些教师为了“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在师生对话间,总是在潜意识深处,要让学生直截了当、简洁明了地回答问题,有时教师还要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的话语,从来不会去注意学生是否显得不安与不自在。以下是一位教师在上《三位数加三位数》的片段:

师:结合两位数加两位数说一说笔算三位数加三位数要注意些什么?

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1.

师(迫不及待):那十位相加满十应该怎样?

生:向百位加1

师:(再次迫不及待):那百位相加满十呢?

生:向千位加1

……

这位教师几次三番打断学生的回答,从而轻易地剥夺了孩子讨论、汇报、反思、总结、补充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的知识系统难以获得完整的构建,思维系统难以得到较快的提升、学习能力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3.忌断章取义,应真心回应

一位教师在教学二年级“六年级学生订205份报纸,五年级比六年级少67份,五年级订了多少份?”一题时:

师问:“这一题用什么方法?怎样列式?”

学答:“2015-67

师问:“为什么用减法?”

1:“五年级学生比六年级学生订得少,所以要用减法。”

2:“因为五年级少,六年级多,所以求五年级订的份数要用减法。”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这时这位教师说:“是的,以后,在题目中我们看到“少”这一个字就要用减法。”多么荒谬的点评啊!这位老师既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精妙的回答,也没有做出恰如其分的点评,而是带着自己心中的谬误断章取义、妄下定论,不仅犯了一个科学性错误,给学生以错误的定论,更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正确思维的能力。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认真倾听学生回答,真心回应学生的回答,在做出合理判断的基础上进行精当的点评。

总之,课堂不仅是“倾听”知识之场所,更重要的是课堂应该成为互相“倾听”生命的内在尊严之所,我们应认真倾听学生思维的创意之音,更应该认真倾听学生的生命之音、体验之音。

二、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提问者

可以这样说,问题决定了课堂思维生活的品质,决定了学生学习生活的幸福指数。能不能让学生对课堂生活心之向往,对学习活动喜不自胜,对智力生活兴致勃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设置,因此如何做一位智慧的提问者,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1.忌顾此失彼,应整体把握

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不能光顾着那些思维活跃、有较强表现欲的孩子,我们更应从整体上关注每一为学生,无论是教师眼前的“前三排”学生,还是经常被遗忘的“后三排”孩子,无论是一些思维活跃、勇于表现自己所谓“优等生”,还是默默无闻、性格内向的所谓“后进生”,我们都应把自己的目光投诸于每一位学生身上,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快乐的滋味与幸福的体验。

2.忌零敲碎打,应富有逻辑

在有些数学课堂上,一些数学教师没有一以贯之的、提纲挈领式的问题设置,取而代之的是零零碎碎、杂乱无章的随机、随意、随心所欲的发问。以下是一位教师教学24+6进位加时的片段:

师:24+6你会算吗?你是怎样算的?

生答:(略)

师:你会摆小棒计算吗?

学生摆

师:刚才说说你是怎样摆的?

生答:(略)

师:现在你会计算24+6了吗?

美国的古德与布罗菲教授在《透视课堂》中谈到,在布鲁姆的分类法中,按要求回答的问题的认知层次来分大致可以分三种,最低是知识性问题,其次是理解和应用型问题,最高是综合和思考性问题,很显然,以上问题都是零敲碎打的、没有内在逻辑性的知识性问题,如果在我们的课堂的上大量存在着知识性的认知层次的问题,那么学生就永远不会学会如何深思熟虑、如何冥思苦想,就很难在数学的思想王国与精神世界中独立行走了。

3.忌杂乱无章,应循序渐进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认识角》一课中的比较角的大小这一环节时,教者先出示了一组大小相同,但角的两条边有明显长短的两个角,让学生比较大小,一会儿又出示用肉眼一下子就观察出大小的两个角让学生比较,一会儿有出现大小差不多,边的长短也差不多的两个角让学生比较。这位老师既没有尊重知识的内部逻辑体系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更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从直观到抽象、从直接经验再到间接经验进行有效教学,学生被老师的这三次杂乱无章的比较搞的晕头转向,无所适从,更不要谈思维的发展。

4.忌学生被动,应突出主体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人民币》一课时,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已经初步认识了各种不同的人民币后,这位老师提问:“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各种不同的人民币,知道人民币的单位有元、角、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根据它的单位的不同来分分类呢?谁来说,可以怎样分?”这一教学过程,教者看似创设了在分类中培养学生比较、分类的思想的情境,实则学生在这个假情境中扮演了一个被动接受的机器角色,学生在教师事先放置好的框子中不用任何思考的装入教师要装的知识,试想,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谈何发展。

三、教师要做一个机智的对话者

师生对话的有效性,不仅要在理念上重视它,更要在实践中处理好对话的形式与实质的关系,从而构建轻松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1.定准师生对话的“起点”

1)于兴趣点对话

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使它成为师生有效活动的学习动力。如在学习三角形前,教师问:“在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三角形?”学生纷纷回答:“屋顶上、自行车架上、斜拉桥上、金字塔上等”这时,老师话锋一转,问:“你指导这些地方为什么都是三角形的吗?”由此,学生学习三角形的兴趣和欲望被一下子激发,试想,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兴趣的激发下,学习还会枯燥无味吗?

2)于探究点对话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更容易产生探究的欲望,应此,教师应会机智的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让他们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激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如在教学25倍数的特征后,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3的倍数可能有怎样的特征,学生纷纷猜测末尾是3的数可能是3的倍数,紧接着,教师又让学生在百数表中把3的倍数都找出来,并结合刚才的猜想,说说自己的想法。这里,教师就是利用了学生猜测与实际找寻3的倍数的矛盾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3的倍数特征的欲望,从而在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于思维点对话

思维永远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由于学生个体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参差不齐,因此教师就要有意地参与到对话中,帮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考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学习的思维点。如在教学认识《面积单位》这一课时,当学生知道可以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来判断规则图形的面积大小后,教师随即出示了两个隐藏的图形,并告知一个图形是16格,一个图形是9格,请学生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纷纷说是16格的图形面积大,这时教师公布了正确答案,是9格的图形面积大,学生纷纷不信,要求出示两个图形的真面目,当看到这方格大小不同的两个图形后纷纷恍然大悟,面积单位必须相同的认知需求就自然而然地被激发。我想,这就是真正的有效的、机智的对话。

2.把握师生对话的路径

1)以经历为路径的师生对话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过程与方法同样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是有经历的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问:“你会用圆规画圆吗?”学生纷纷说:“会。”于是,学生在没有任何提醒的情况下用圆规花园,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画圆的差异性比较大,有的学生画出了一个漂亮的圆,有的学生没画成功,于是,教师先请画成功圆的学生介绍画圆的经验,再请没画成功圆的学生谈遇到的困难。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层次的互动引导下,经历着、体验着,从而逐步掌握了画圆的技巧,也不断丰富着对圆的主要特征的感知。

2)以思维为路径的师生对话

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要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也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如上面提到的《面积单位》片段,教师就有目的地组织了一次促进学生思维完善的活动过程,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起面积单位的意义。

3)以情感为路径的师生对话

情感的渗透应贯穿在师生共同的学习活动中,而语言在情感渗透方面起到了举足若轻的地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饶有兴趣地问:“为什么车轮是圆的?”学生纷纷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谈了自己的看法,期间,教师或侧耳倾听,或默默点头、或翘起大拇指,当学生说到精妙之处时,教师表示由衷的赞叹:“你说得太精彩了。”师生情感在对话中得以升华,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得以保护,数学素养得以潜移默化地提升。

3.关注师生对话的参与面

1)关注对话时学生的差异

教师在组织师生互动时,互动的不是极少数的个体,而是应面向所有学生,要关注不同的学生不同层面的思维水平,从而调动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关注对话时学生的合作

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它也应该包括教师组织下的学生与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如果能机智地组织学生间的活动,定能为学生思维的发展保驾护航。

综上所述,我们只有准确定位师生对话的起点,有效把握师生对话的路径,并切实关注师生对话的参与面,才能真正做一位与学生的机智对话者。

四、教师要做一个智慧的评价者

在课堂教学中大量存在着“提问——回答——评价”这一循环结构。评价,有时是画龙点睛,有时是一语中的,有时是指点迷津,有时是催人奋进……可以说,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学生的课堂生活的方向与品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评价应做到以下几点:

1.忌单调乏味,要丰富多彩

如果在你的课堂上经常知识听到的“好的。”“很好。”“棒、棒、棒,你真棒!”等单调无味的评价语,你想,这些单调无味浮泛之词如何触及学生精神生活的沸点,如何学生的思维谈何发展,学生的兴趣谈何激发。数学王子张齐华之所以成为数学王子,与其富有智慧而有生命力的课堂用语不无关系。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当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观察比较后发现,当一组数中的任何一个数发生变化时,平均数就发生了变化时,张老师点评到:“是呀,难怪有人说,平均数这东西确实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确实,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式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的数学学习中,我们将做更进一步的研究。同学们真厉害。”多么丰富多彩、富有魅力的评价啊!学生通过他精彩的点评,不仅对平均数的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潜移默化的触摸到了绝对与相对的辩证关系。

2.忌随心所欲,要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缺乏真正用心倾听的品质与能力,或在瞬息万变的课堂教学中无法恰如其分地捕捉重要信息,并作恰到好处的回应,那么久而久之,学生思维不能得以有效提升,对课堂生活产生厌倦,从而影响他们对智力生活追求的热情。在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随时都能看到吴老师妙语连珠的有的放矢的评价,如在《相遇问题》一课教学时,当学生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100×4+50×4后,吴老师问:“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吗?”学生说:“100×4表示小丽走的路程,50×4表示小强走的路程,合起来就是两人一共走的路程。”,吴老师又问:“那两人走得路程怎么就是路的全长呢?”学生说:“他们两个在同一个地方相遇了,(学生一边做手势一边解释)小丽走的路程正好和小强走的并在一起了,所以两个人的路程相加就是甲乙两地间的距离。这时吴老师兴奋地说:“说得太好了,听你们这一解释,我就明白了,原来两人走的路程正好是甲乙两地的全长,因为他们正好走完了全长。大家认同这个算式吗?我建议用他们的姓名来命名,就叫“郝庞算式”。”多么精彩而又贴近实际的评价啊!看着孩子那兴奋的脸蛋、那欣喜的眼神,我想,孩子今后不仅对于类似这样的相遇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思维与兴趣就在吴老师有的放矢的点评中得到发展。

3.忌含糊敷衍,要具体精确

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显得拖沓含糊、拖泥带水。这样的评价,没有直截了当的明快,没有曲径通幽的妙谛,没有直达心灵的力量。但在吴正宪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经常能听到她具体深入、触手可及、细致入微的评价,比如在她《搭配问题》一课的教学中,我们时时听到她说:有的时候,停止30秒,你会有更精彩的发现!”“停了30秒,再思考,再发言,你的发言会更精彩!”“我听出了智慧的声音” “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找出自己的错误,去欣赏别人的长处,这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掌声送给他。”“关键是过程” “这位孩子的妙笔一改,就分成了两类,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我们完成了从乱到全、从无序到有序、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我最喜欢“笑声过后要有思考”这句话” ……。在这堂课中,孩子通过她连珠式的妙语,数学方法的建模、符号思想和分类思想的渗透,与学生思维的共振、情感的共鸣,对学生热情的鼓励、殷勤的期待、巧妙的疏导就这样悄无声息地完成,我想,这就是吴老师课堂的魅力所在吧!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无论是采用何种形式、不管它有何天花乱坠,其重要之处在于要深契学生的内心,感应学生的心灵,触及学生心灵的音响,才能引发生命的回响。

教育家季米良捷夫说过:教师不是传声筒,把书本的东西传达出来;也不是照相机,把现实复写下来,而是艺术家和创造者。作为教师,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我们不能妄图用语言去轻易动学生思维的奶酪,而应切实把握语言的魅力,做一个智慧的倾听者、智慧的提问者、智慧的对话者以及智慧的评价者,从而用语言去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

 

[参考文献]
[1]
王尊.应重视中小学教师的语言问题[N].中国教育报,2001-08-23(2).
[2]
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四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61.
[3]
黄中基.教学语言艺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1:5.

[4]邱学华 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J] 小学数学教师 2001 6

[5]王丽君 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纵横谈[J] 小学教学参考 2002 12

[6]赵仁安 谈谈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 数学通讯 2000 5

[7]朱文芳 浅谈数学语言的学习与教学[J] 数学通报 199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