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专题列表 > 名师工作室 > 前瞻性项目国际理解研究工作室 > 研究成果

《小学高年级英语课外阅读内容与方式的创新研究》学习材料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朱琳超  发布时间:2015-12-02  浏览次数:
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王红
当今社会,知识日新月异,科技突飞猛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英语是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一个人英语阅读能力的高低,往往决定了他吸收有用的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所以,从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新课标》指出成功的英语教学要依赖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语言实践。在阅读训练中,它可以帮助学生得到乐趣,收获信息,培养能力,养成良好掌握技巧,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等。
 
目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搞得轰轰烈烈,在课堂中随时可以看到用英语说、讲、唱、演的场面,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英语非常感兴趣。看到这些我们感到欣慰。但同时,困惑也随之而来,这些困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表现一:阅读资料初级阶段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词汇的认读和拼读,导致了高年级时接触篇幅长的阅读材料,一遇到单词或新句式,立即产生了畏惧感。表现二:学生阅读策略培养的方法单一,把阅读教学当成一般课文教学,如讲解生词,罗列搭配,逐句逐段分析,不厌其烦分析语法等。表现三:补充阅读材料,由于小学生使用英语环境面狭小、频率低、手头资料少、课外补充阅读难以控制,导致学生阅读能力远远没有得到提高,阅读兴趣不浓。
 
同时,阅读的过程也是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得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学生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s it up ."中的"pick up", 可解释为“把…捡起来”意思,而在“She is picking up apples.” 中的“pick up”应理解为“摘”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捡起来”的意思,就可能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缺少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便迫不及待地去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如在北师大版先锋英语第十册unit 10中why do we need the forests?一文中出现了“disappear”这个单词。同学们没有学过这个单词,因为这个词是文章的关键词汇,所以很多同学因此不理解文章的内容。其实,根据上下文中的“reduce”和“fewer and fewer”,很容易就能猜到“disappear”是“消失” 的意思。
 
3、缺乏英语文化知识。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文章中的文字起作用,一些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也起作用。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如在北师大版先锋英语的第十册unit 10中有一篇关于万圣节的短文。一些学生对于这个西方的节日了解不是很多,所以在阅读短文时,对于文中出现的有关词汇理解起来就很困难。
 
综合分析上面的情况和现象,我决定在我在自己所执教的年级(五、六年级)学生中开展了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
 
那么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我在教学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一套可行的教学模式。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
 
一、阅读前—— 适时导入,激发兴趣(即感知文章)
 
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我常用的导入法有:
 
1、直观导入法
 
北师大版先锋英语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丰富的课文插图。它们的出现既吸引了学生,又给英语阅读教学带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观察文中的插图,展开想象,能快速帮助学生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搞懂语篇中所蕴涵着的主要意思。如在教Book10Unit 10Reading 这一课时,短文描述的是Halloween 和lantern festival两个节日,短文中附有两幅插图。学生如果单靠读短文去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但我是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这两幅插图,猜猜短文讲的是什么。学生阅读的信心也随之增强,此课时的阅读教学也就水到渠成了。
 
2、Free talk导入法
 
在没有插图或插图不能很好地体现短文的重难点时,那么我们就可以运用Free talk的方式,将短文背景知识传输给孩子们。如教Book10 Unit11 reading 一课中的why do we need the forests时,文章主要讲的是森林的作用以及我们应如何保护森林。这些内容学生理解起来难度很大,且本篇短文的词汇量较大,如果直接要学生去度,去理解,会让学生觉得困难。于是,我在教学时先通过PPT向学生展示了一些森林图片,引导学生想想森林有什么作用。通过讨论the uses of the forests学生了解了森林的用途,也解决了部分生词如:oxygen, Amazon, enough等。接着,又问学生:if we don’t have the forests ,what will happen?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就能得出:我们需要森林。通过师生间的简单问答,课文难点的理解迎刃而解了。
 
3、简笔画导入法
 
简笔画是辅助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用简单的线条勾划出的简笔画,既可节约教学时间,又可形象生动地呈现词汇或句子的意思,正确地运用简笔画能够迅速地使学生了解阅读材料中抽象文字所表达的的主要内容,从而迅速地明确阅读的方向。如在教Book10 Unit10 reading 之前,我就使用了简笔画将天气、人物所站的位置,及事件在描述的过程中一一画出来。待描述完后,一场车祸及车祸后的人物所站的位置就展现给了学生,接下来的阅读教学也顺利可行了。
 
二、阅读中——阅读过程技巧与方法的调控(即理解文章)
 
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此时,老师要给予学生阅读方法上的帮助。小学生年纪小,阅读经验不足,尚未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如:不会抓文章段落大意,不会找关键词,不懂得词义猜测,当面对文章里的一些新单词就显得缺乏信心,变得害怕阅读。不懂得通过上下文联系,插图来帮助自己理解文章意思等。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技巧可以帮助阅读的流畅性,回忆阅读内容以及理解力等方面存在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提高选择、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我的做法有:
 
1、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找出关键词或关键句。
 
新课标倡导教师转变思想、转变观念,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中心”,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营造良好的参与环境,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要留下足够的自主探究参与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多讲、多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去。如以Book 10 unit 10 reading中的 school newspaper为例,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读文章来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而这节课,我却尝试了新的做法:先将学生分小组坐好,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阅读文章,并针对短文内容提问题,让小组成员来回答。学生一完成就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言,表现自己。提问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但是要得到高质量的问题却不容易。学生提的都是些最容易想到的问题。如:What is the boy doing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today?诸如此类简单的问题。这时我要求他们再作思考,回到短文中反复阅读,小组讨论商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学生们提出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如:What's the weather like in the story? What happen in the story? How many people were in the car? Why the accident happened? 虽然学生的提问在语法上还有一些小错误,但比起刚才的问题,这显然好了很多。同时也说明学生对短文的理解到位了。接着我要求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文章。这样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也更容易找到关键的句和词。
 
2、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义,句意。
 
小学生由于词汇量比较少,经常会在阅读中遇见生词,这个时候大多数学生会选择咨询老师,父母或者是查字典。在日常教学中,我不鼓励学生遇见新词就急于查字典,询问的方式。而是鼓励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猜测词意、句意。
 
(1)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
 
我告诉学生,英语单词的构成许多都是在一些基本单词上加些词缀或词尾而形成的。如:danger-dangerous; sleep-asleep,还有一些是合成词,如:underground,motorbike, mini-bus等等。
 
(2)根据上下文理解
 
如在北师大版先锋英语第十册unit 10中why do we need the forests?一文中出现了“disappear”这个单词。根据上下文中的“reduce”和“fewer and fewer”,很容易就能猜到“disappear”是“消失” 的意思。
 
(3)阅读教学中注重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渗透.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主动思维的心理活动,是读者根据自己的已知信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信息进行体验、预测、验证和确认的思维过程,也是读者通过篇章与作者相互作用的语言交际行为。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是阅读活动的主体,读者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包括语言知识和与文章内容有关的背景知识对文章的正确理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因此,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学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反过来说,一位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讲知识,训练语言应用能力,不讲英美文化,要教好英语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如在第十单元考试的附加题中有一篇' Traffic in England'的文章,提到了When you are in England, you must be very careful in the street because the traffic drives on the left. 在讲解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我就注意顺带把世界上左舵车(在马路左侧驾驶)的国家都简单介绍了一下。这包括加拿大、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和瑞士等国家。
 
通过阅读理解教材,能强化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阅读后——有效练习(即反馈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在关注课后练习的同时,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阅读,延伸课堂阅读。阅读后可以以手抄报或英语读书笔记的形式展出。给学生搭建一座展示自己英语学习风采和获得成功感的平台。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渐进的复杂过程,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日常阅读教学中要不断完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指导和激励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学习,并一步一步向成功的英语阅读教学迈进。
 
 
 
参考资料: 
 
1、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2、罗晓杰. 英语教学与教研(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2.
 
3、《课堂教学组织调控技巧全书》,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4、《英语教学法》 胡春洞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外语教育学》 章兼中主编 浙江教育出版社 
 
6、《教育学》    1982年版 人民教育出版社
 
7、张正东. 外语教育学[M]. 科学出版社,1999.
 
8、张正东. 中国外语教学法理论与流派[M]. 科学出版社,2000.
 
9、左焕琪. 外语教育展望[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