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名师工作室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专题列表 > 名师工作室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学习资料

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孔子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吴寒  发布时间:2021-03-22  浏览次数:

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孔子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孔子,我不认得他。

他与我之间相隔了2500年的岁月。

然而,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他并不陌生甚而有点熟悉。他是圣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个知识渊博精奥而又诲人不倦的教师。

一月在天,月印万川,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孔子”。

而我,一想到孔子,便不由得想起那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一首《时间都去哪了》红遍了大江南北,唱响了所有人了的心声——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多少话/藏进了满头白发

容颜辞镜花别树,不声不响,无味无痕。

人生百年,几多春秋。倥偬中已白发渐生,老之将至。

思绪飘摇,仿佛回到那遥远的从前。

画面是那种昏黄色,泛着陈旧的色泽,一个高耸入云的摘星台,烈焰熊熊在燃烧。连绵无尽的军队包围那里,有人唱着苍凉的古调,远方隐隐传来万民的哀哭。

天空之上,同样昏黄颜色的云迅速聚散舒卷,世事白云苍狗。

一边是断壁残垣,一边是楼阁新建。

新建的巍峨宫殿,不过换了主人,他依然高居庙堂,俯瞰万千臣民。

这万千臣民,是筚路蓝缕,面黄肌瘦,是锦衣裘袍,红光满面,是或茫然或感慨或麻木,而时光就这样悄悄的流逝了。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王室衰微,四下诸侯并起,烽烟弥漫。

春秋时期,王纲解钮,礼崩乐坏,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严重持久的时期,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因为“礼乐崩坏”而空前融合,对抗,自由,空前繁荣的年代。

有野心,尽可为官做宰;没野心,尽可辞官退隐;有抱负,尽可周游列国;没抱负,尽可晓梦蝴蝶……

孔子一袭白衣,立于江边,面对奔流不息的河水,想起逝去的时间与事物,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生活的鲁国是保留周礼最为完整的地区,我想,这些客观上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吧。孔子维护周礼,即及西周奴隶社会维护氏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这不难体现他身为“奴隶主贵族”的身段。

但,就如孔子所感慨的,时光流逝,一切都是一去不返的,为了维护周礼,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或是扭转时光,他因此提出一些因革损益的建议和进步主张,表现了他“圣之时者”的风骨。

这是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

无数巨擘纷至沓来,你方唱罢我方登场,中华文明的思想起始于此,并万古流芳。

每一位伟人的诞生,都伴随着天将降大任前的磨砺与洗礼。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身于曾经的贵族,却必须面对家族没落的现实,他提倡以“仁”为行事标准,却要应对尔虞我诈的世事。

然而,年少的贫困病未泯灭他远大的志向,中年的挫折未曾动摇他那不去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能阻挡他思想的升华!

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塾,他“有教无类”使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出生、阶级的鸿沟,使知识走进民间,面向大众;他“因材施教”令三千弟子都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向,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壮举,是我们的民族的知识水平远远超越了当时任何以出生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为中华民族若干年后盛世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力量。

这位伟大又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大能治国经世,小可净口修身”,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温故知新,举一反三”。

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岁月悠悠,战乱或起或灭,直到最后的王者被打下神坛,而时光依然像是一条长河,她已小心翼翼地走了千年之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苏子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矣。

确实,分散到每个渺小个体的时光短暂,稍纵即逝,然而若是聚焦于国家、民族的兴亡盛衰,这千年长河悠悠而淌,却是从未间断。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春秋的先贤,这位为教育的实施、正气的传播、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奋斗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跨越2500年历史,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翻起在着或是微小涟漪,或是滔天巨浪。

在中国古代,孔子的言论一直被当做圣人的话,而被遵守和实施。古代的帝王更是把儒学作为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作为官方思想统治的核心。他作为一个私教教师,把自己的观点传播给学生,开创了最早的规模最大的教育事业。

孔子的“仁”和“义”的思想更是一直被沿用至今,作为人们内心道德规范的准则。如今依然焕发着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

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需要“和谐”!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

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倘若历史上并没有出现过孔子,那么也许也会存在另一个人提出“仁”的观点,也会有另一个人提出帮助君主巩固政权的理论,也会有另一个人开创起私学教育事业。

但历史是没有假如这种论断的,孔子出现了,这就是孔子带给中国乃至世界的“功”。

可是,回想孔子曾经被奉为至高准则的言论,是否皆是精华而非糟粕呢?

其一,便是那句令许多女性感到不满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封建时代,起初女性的地位也并非如此低下,对女性的偏见与束缚也没有如此之多,然而不知何时起女性是如此的被歧视。我深深想不通,女子应是贤惠的,温和的,居家的,就算再有个性的女子都有她柔软的一面,为何会被套上“难养也”的评论?这是对女性非常不公平的。

其次令我难过的便是: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在我看来,也是对女性非常不公平的。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即使被尊称为圣人,孔子也脱离不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而怀有这种明显歧视女性的思想。女子为何需要无才?还不是那些大男子主义者害怕自己输给女性。众生生来皆平等,性别,年龄,种族,都不应该成为限制个人发展的借口。

再者,孔老夫子的儒学讲求“道”。

他所重视的“仁义”就与商的“重利轻义”相悖。因此,儒家学者很是瞧不起商人。偏偏在封建时代很长久的一段时间里,儒家的“道”被奉为至上准则。“士农工商“,商为最下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深入人心。

因此,商人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重农轻商的思想使商人在那个时代发展艰难,犹如野草,夹缝求生。

以至于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往来,使得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自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洋洋而得意。

直至鸦片战争的爆发,英国殖民者强行打开中国的国门,在血与泪的洗礼下,中国的封闭的状况才被打破,重农主义才被淡化,市场经济才开始兴起。

私以为,一个国家的强盛,与经济的大发展密不可分,只注重政治发展而没有经济发展的国家好似一腿粗一腿细的巨人,强盛不起来的。而带来经济发展的商业却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打压和歧视,令我感到十分可悲……

风轻花落定,时光踏下轻盈的足迹,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长去。

逝者如斯,孔子的生命一如流水流逝而去,而他的精神却在光阴一遍遍的冲刷下,被细密的筛选着,留下最柔软细腻的部分一点点塑造成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隔着两千五百多年的岁月,我不认得孔子。

他是筚路蓝缕,面黄肌瘦,是锦衣裘袍,红光满面,是剑眉星目,还是白发苍苍……我无从得知。

然而,我知道孔子是中国文化中最大的神话,他是个完人,是个通人,是个圣人。

虽然肉身沉寂在历史长河,但他的精神与我们同在,他的传承亦不曾断绝。

而我们,也背负着先者的智慧与沧桑,携带着新生的志气与冲劲,义无反顾的投入历史长河,勇往直前。

彼时,岁月无恙。

时光仍是静静的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