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学科网站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专题列表 > 学科网站 > 科学学科 > 典型案例

一堂小学科学课的典型案例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眭青青  发布时间:2018-10-08  浏览次数:

一堂小学科学课的典型案例

下面是一堂小学科学课的典型案例(三年级《观察水》的教学片段)。结合这个案例,我们可以找出这堂科学课的不足,从而加深对科学教育目标的理解。

  教师:同学们已经注意到了,老师面前有3杯水,请大家看一看,它们是一样的吗?

  学生:(齐声)是。

  教师:对了。那么,(指着一个墨水瓶)你们再看看这个瓶子里是什么?

  学生1:是墨水。

  学生2:好像是红墨水。

  教师:对了,是红墨水。(指着一小包食盐)我接下来请一位同学上来看看这包白色的粉末是什么?(教师看了看举手的同学,从中点了一名)

  学生3:(走上台,看了后)白糖。

  教师:不对,你再仔细看看。

  学生3:老师,是不是家里做饭用的盐?

  教师:对了,你真聪明。好的,(指着另一小包面粉)我们再请一位同学上来看看另外这包粉末是什么?(教师看着举手的同学,从中点了一名)

  学生4:(上台仔细看)我觉得是干粉。

  教师:你说得不对,再仔细想想。

  学生4:是不是奶粉?

  教师:也不对,有哪位同学愿意帮他?

  学生5:老师,我来。是面粉。

  教师:对了。这就是老师今天带来的3种实验材料---红墨水、面粉和盐。今天我要给大家做的实验就是把它们分别融入水中,然后看看每个烧杯中的水有什么变化?现在,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我将这些材料放入水中。(一名学生举手,经老师同意后,小心地将3种材料分别投入3个烧杯中)。

  教师:好的,我们来看看烧杯中的水有没有变化?

  学生6:有,那杯水变红了。

  学生7:那杯水变浑了。

  学生8:有一杯水没变色。

  教师:同学们说对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内容: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比如:食盐;有些物质不能在水中溶解,比如:面粉。下面,我们就请每个小组的同学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按照老师刚才的步骤进行实验。

  由案例引发的思考

  这堂科学课似乎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情况不同”的问题,采用3种不同的实验材料,通过实验操作,验证了这个结论。而且,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动了手,亲自经历了操作的过程。但是,如果根据对科学教育目标实质的理解,这个教学案例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科学探究过程依然被直接灌输给学生,教师依然扮演着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些科学研究中的重要过程都由教师取而代之了,学生仅仅掌握了观察和操作的技术,缺乏对研究过程的思考。学生们仍然不明白研究问题是如何提出的,也不懂得怎样通过实验来验证猜想,更不懂得科学结论是如何得出的。

  2.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验证“今天所学的内容”,实验的过程就被简单化了,容易让学生认为这个实验只能得到这个结果,一些可能是很重要的信息或结果被遗漏了。其实,在科学研究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偶然性的事件,比如,青霉素的发现就是偶然事件的结果。

  3.教师的权威性在有意无意中被加强了。当学生在回答“实验材料是什么”的问题时,教师只是简单地用“对”、“不对”来回答学生,使学生认为“老师说的才是对的”、“对错的标准是老师定的”。

  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教师的答案只是相对正确的一个答案”。因此,在回答这类问题时,教师应注意语言的使用,可以说“这个答案很不错”,或者“这个答案似乎还有不足,请你再想想”。这样,从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学生对教师的迷信。

探究过程的成败关系到科学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正确把握科学探究的实质,使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同时经历动手、动脑的过程,并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正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取向。

 

 

 

用生命诠释“爱”

——解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当我收到校长推荐的这本书,我很感动。手里捧着这本书,我首先被本书的封面所吸引,雷夫老师那迷人而亲切的微笑,周围的那群孩子或坐或立,脸上同样带着会心的笑容。那样的自然和温暖,这种场景仿佛是清晨透过树梢和晨雾的金色阳光,照在我的身上,我仿佛嗅到带着露水的草香,听到啁啾的鸟鸣。于是,我把这本书摆在我的床头,在我们家每天特定的读书时间里,我享受这份心灵鸡汤。

我们说教育无小事,那么雷夫老师是如何处理教学生活中一桩桩琐碎小事的呢?那么就让我们走进本书,走近作者雷夫老师。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家最温暖

第二部分方法

第三部分疯狂之举

给孩子一个像这样的家

《家最温暖》这是本书的第一部分,我们的学生需要一个家一样的环境。我的理解是,家是一个讲爱的地方,而不像法院是一个讲理的地方;家具有包容性,是一个爱的港湾。我们很多班级都打出了这样的标语:某某班,我们共同的家。那么我们该如何打造这样一个家?我们从雷夫老师那里会获得哪些启示呢?

平日里我们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安静,老师来了!”孩子们紧张地彼此告诫。孩子在家里,妈妈经常告诫孩子:“听话啊,不然爸爸回来要你好看。”在书中雷夫老师也这样指出:近年来,大人对待孩子的做法,多半出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态。这些年头,大多数教室都被这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教师们害怕: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们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怕面对父母的盛怒。看来中外教育所面临的一些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怕”字当头,哪有真情可言?师生互怕,哪是家的所在?!

针对这样的现状,雷夫老师提出了“以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靠的肩膀”等观念,结合着丰富的案例告诉我们为师者或者是为人父母者的一些具体的方法。

雷夫老师列举了这样一个案例:在一次访问中,一位学生艾伦告诉记者:“我去年问老师一个问题,结果她火冒三丈地对我说:‘我不是已经讲过了?你根本没在听!’可是我有在听呀!就是听不懂嘛!雷夫老师会讲500遍,一直到我听懂为止。”为人父母、师长的我们总是对孩子们发火,往往也气得很有理由。然而遇到学生不懂的时候,绝对不该感到沮丧。我们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我读了这一段就非常有共鸣,对比雷夫老师我觉得汗颜。随着教学阅历的加深,人会逐渐沉淀下来,师生关系最主要的就是信任,缺乏信任,最后落个“制学生反被被学生制”的下场。雷夫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坚持信任,耐心,积极的态度,这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艺术。

这一部分最精华的部分是第二章《寻找第六阶段》,雷夫老师指出: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我不想惹麻烦”,“我想要奖赏”,“我想取悦某人”,“我要遵守规则”,“我能体贴别人”,“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这六个阶段从儿童的心理学角度雷夫老师深度进行了剖析,六阶段呈递进关系,最后达到学生的自教互管的目的。阅读这些案例我们觉得似曾相识,都是我们教学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一些情况,一些往往被我们忽视掉,就是因为我们平日里不去细思量的结果。联系着我们学校当前的小组合作管理,阅读这一部分,会受益匪浅。

在我们的班级经常出现正副班主任带班学生表现不同的情况,也出现过不同的老师在同一个班级上课而学生的表现不同的情况,我们往往归结为学生欺软怕硬的结果。于是我们把脸都拉下来,把心都横下来,一个个象活阎王一样。这样的情况在书中也有描述:跟着一位好老师的学生表现突出,但某日老师因病或开会不能来上课,改由其他老师代课,原本运作良好的教室,竟然变成闹哄哄的宠物之家。可悲的是,我还遇到过以此为荣的老师,认为这凸显了他们的教学才华——别人控制不了的孩子,在他们手上全都乖乖听话。雷夫老师指出:老师可以带班级,但决定这个班级优秀或平庸的,是班上的学生。实际上雷夫老师通过六阶段对学生的引导已经把良好的习惯行为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

我们学校提出的好习惯决定好人生活动非常有前瞻性,但是我们如何把这些提出来的好习惯内化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呢,或许当你读了雷夫老师的《寻找第六阶段》会豁然开朗,我们需要向雷夫老师借智慧。

以道御术方能决胜千里

蒙牛集团的总裁牛根生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我们讲“以道御术”,作为教师来说,只有一颗爱心是不行的,我们需要有方法,而好的方法来自于不断地创新。本书的第二部分讲的就是《方法》,即促进孩子进步的一些想法。

温家宝总理曾告诫年轻人:“不读书没前途。”这一部分的开篇是《培养终身阅读的孩子》,雷夫老师相信:热爱阅读的孩子将拥有更美好的人生。在引导学生读书方面,雷夫老师做的让人感动,他敢于突破常规,敢跟习惯势力叫板,并热心地给学生选择读物。学生大多数家境贫困,家里没有可供阅读的书籍,雷夫老师告诉他们可以到图书室去借书,可是孩子们甚至没有一个人知道书店或是图书馆在哪里,更不用说拥有借书卡了。但是雷夫老师并没有放弃,他开始自己实行借书的计划。他以家为中心,找了十几个二十英里以内的公共图书馆的地址,他用一个晚上的时间计划路线,之后就开始一家一家的去借。当他知道有一家图书馆有六本他想借的书时,他欣喜若狂,可是没有想到,图书馆都规定,同样的书一个人只能借一本。虽然生气,但是正如雷夫老师自己说的“什么也阻挡不了一个有创意、有奉献精神的老师。”他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不停地出入各个图书馆为孩子们借书看,在离开某个图书馆后的一个小时内,又改头换面地再次进去借同样的书,有时会戴上眼镜,有时会戴上帽子,有时还会戴个假胡子。经过这许多的周折,他终于得到了所有他想要的书!“我要让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他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所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雷夫老师说。

人的一生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雷夫老师身体力行,他做到了。他从阅读开始讲到写作,讲到数学等其他学科,对每一件事情都有独特的思考和见解。我是怀着无比敬意读完这一部分的,一边阅读,我一边在书的空白处写下我的感悟。

面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雷夫老师是这样做的:

首先,我要告诉他们,以前他们考不好的时候老师都怎么发火的恐怖故事。我们常常讲到笑翻天,因为这么做有助于放松。接着,我向他们说明一个重要的概念:测验就像温度计,他是一项测量的工具,就这么简单。知识他测得不是温度,而是对某项技巧的理解。我会提出一个问题: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的结果?他们的未来是不是完蛋了?第二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孩子们需要了解,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这世界末日。爸妈还是爱他们的,我也是。

我写下了这样的感言:一个老师有如此的修为令人肃然起敬。教师要怀一颗慈悲之心,不要与学生斤斤计较,争一时之短长。为一个分数而让学生恨透了学习是多么的不值,教师为一个分数而教,学生为一个分数而学,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阅读这一部分会有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感觉,会感到痛快,过瘾!剩下的就只有一件事情,把学到的实实在在的去转化为生产力。

疯狂即为热情,教育需要热度

本书的第三部分是《疯狂之举》,以前接触李阳的疯狂英语,我不理解英语为什么被冠以“疯狂”,听过李阳的讲座,实际上疯狂即为热情,从热情升温到一定热度即被人理解为疯狂。雷夫老师讲:“这一章是为已经疯狂投入,但还想做得更多的老师所写的。如果你认同唐吉可德的想法,就请继续读下去吧!如果你对教学的热情多到愿意免费教书的程度,就请卷起袖子,准备干活吧!”

实际上每一样疯狂之举都是一些具有创意的活动。教学不仅仅只有三点一线,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我们都要去尝试。受到雷夫老师的启发,今年我们在初四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活动,我们以教研组为单位,在我们学校首开学科类综合实践活动的先河,先后组织了“体验海水晒盐”和“体验改革开放的成果”两个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深入工厂、码头和矿山,学习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给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了鲜活的东西。虽然从组织策划到后期制作,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是我们和雷夫老师比起来做的还远远不够。阅读这一部分我们会反思自己,会把压在我们身上的那个“小”字拿掉,变得大气起来,去完成一次又一次自我的超越。

 

老师们,当我们读完《第五十六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我们会觉得,我们应该用我们的一生去解读,对教育事业,应以雷夫老师为榜样变得专注和执着,用我们的生命去诠释“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靠近真理,接近教育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