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学科网站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专题列表 > 学科网站 > 科学学科 > 典型案例

创情境设悬念,激兴趣促探索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田远飞  发布时间:2015-08-28  浏览次数:
【案例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巧设悬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科学问题等多方面能力,体验探究活动中的乐趣,促进自主高效地学习。
【案例背景】:
科学观察是小学科学课堂中数量最多、应用最广的一类活动,科学观察能力也是评价学生科学素养高低的一个重要维度。苏教版教材特别突出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的培养,从三到六年级分别列出了八个专项训练的“过程技能”单元。“观察与测量”就是其中的一个,位于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教材通过一系列观察活动的实施,以期让孩子意识到人体的各个观察器官都为大脑提供各种信息,而且,观察器官运用地愈多,观察愈准确。正确的借助工具可以得到更为丰富的观察信息。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达到这样的目标,让孩子掌握观察的方法?这就是本次教学设计所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片段】:
片段一:游戏导入观察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一起来做个游戏。首先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做四种动作:小鸟飞、挠头、鼓掌、搓手。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做。
师:接下来,我们正式进入我们的游戏,游戏名为“谁是首领”。上课前老师已经找好了几位同学,分别作为士兵和首领。接下来,我们要从其他同学中选出一位侦察兵。
.师:请士兵和首领出来围成一圈,侦察兵圈外观看,判断谁是隐藏在士兵中的“首领”,其余同学不能提醒。
活动开始,“侦察兵”根据自己观看到的情况进行判断。
师:游戏做完了,但老师还有几个问题,想采访一下我们的侦察兵和士兵。
师提问:“侦查兵”,你是怎么知道谁是“首领”的?
“侦察兵”回答:眼睛看。
师提问:“士兵”,你是怎么知道变化动作的?
“士兵”回答:眼睛看。
师:在刚才的游戏中,我们玩的很开心,在这个过程中,眼睛作为我们人体的一个重要感觉器官,帮了我们很大的忙。同学们,你们知道除了眼睛,人体还有哪些感觉器官吗?
学生回答:眼睛、耳、嘴巴、皮肤、鼻。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采用了常见的“游戏导入”,游戏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卷入探究的氛围,而且这个游戏的主题也和本课的学习内容非常贴近:让孩子意识到人体最重要的一个观察器官——眼睛,人体90%的信息来自于眼睛的摄入。在这个游戏中,无论是“侦察兵”还是“士兵”,都需要用眼睛来观察、发现:侦察兵需要用眼睛发现在四个相同动作变换过程中,谁是第一个改变动作的;而“士兵”则需要用眼睛的余光观察首领在什么时候改变了什么动作。游戏中,眼睛对于我们观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认识更多的观察器官。
片段二.运用器官观察
师:大家还想玩游戏吗
学生:想~
师:接下来我们继续来玩游戏。老师为每组准备一只黑色塑料袋,里面装了一些东西,需要同学们按顺序操作,利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来判断黑塑料袋里装的是什么?并填写记录表。
观察方法
观察结果
用到的感官
1、在袋子外面摸
 
 
2、伸进袋子摸
 
 
3、打开袋子
 
 
(老师提前为每组准备一只用橡皮筋扎好口的黑色塑料袋,里面装一些常见物品:葱片、黄瓜、真假苹果、铃铛、桂圆、装有液体的塑料袋、醋、可乐、椰汁、盐水、白醋、牛奶、橡皮筋、放大镜、吸管、10元纸币。)
师:在活动过程中,大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小组长负责协调组员操作顺序、记录员综合小组意见后,进行记录(4人一组,小组长总负责、记录员记录、汇报员汇报)。
2.操作过程分为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以音乐为提示音,音乐结束操作就自动结束。
3.组与组之间,互相保密,自己的感觉只能在本组内交流。
多媒体出示操作顺序:第一步:不能打开袋子,只能依次在塑料袋的外面用手轻轻地摸,凭感觉判断袋子内的东西。每人只能摸一次(摸完组长就收起来,然后小组讨论,并记录)
师:黑色塑料袋在每组组长的桌肚里,请组长将其取出来。
学生活动···
1、第一步操作:(用手摸)
师播放第一段音乐:小组按要求进行活动。
师:在刚才的活动中,你摸到了什么,是什么感觉让你作出这样的判断?
学生:我用手摸发现有一个苹果,还有一袋水。
师:其他小组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吗?
其他组交流:我们还听到有铃铛的声音,所以里面应该有个铃铛。
2、多媒体出示操作顺序:第二步:将袋子上的橡皮筋去掉,可以用手伸进去轻轻的摸和比较,但记住:眼睛不能看。每人只能摸一次
第二步操作:(用手摸,用鼻子闻)
播放第二段音乐:小组按要求进行活动。
师:你又摸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判断的?这个判断是你的哪一个感觉器官帮了大忙?
学生:我摸到了软软凉凉的东西,我觉得是黄瓜。
学生:我摸到了一片一片的,当我把手拿出来,闻到了很重的洋葱味,所以我觉得应该有洋葱。
学生:我摸到了桂圆,因为我一捏就碎了。
师:通过前面的两次操作,袋子里的东西,我们仍然无法准确判断?
师:接下来到了见证奇迹的时刻。
多媒体出示操作顺序:第三步:打开袋子,把里面的物品一一拿出来,用更多的方法去认识、去感知这些物品,小组内依次操作相互交流。
3、第三步操作:(用眼睛看、舌头尝)
请大家打开袋子,拿出里面的物品,看看袋子里到底是什么?
播放第三段音乐:小组按要求进行活动。
教师巡视。
学生:哇,真的是苹果诶!咦,原来袋子里装的液体是中药啊!
学生:这个苹果是假的诶!我们的袋子里装的是牛奶。
师提问:打开袋子后,你发现了什么?和之前你的判断相比,之前有哪些判断失误了?
学生:我们原来以为袋子里装的是水,结果不是,是中药。
学生:我们也是,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袋子里装的是一个假苹果。
教师与学生互动交流······
师:刚才有同学发现袋子里居然装了一个假苹果,那么真苹果和假苹果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针对真假苹果再次进行观察:用手掂一掂、比较颜色,闻一闻气味······
学生:假苹果很轻,颜色也没有真苹果的颜色好看,而且真苹果闻上去很香,假苹果闻上去没有什么味道。
学生:真苹果掐一下,会有汁液流出来,但是假苹果不会有汁液。
师:刚才有同学说袋子里装的液体是牛奶,还有些小组是水,你确定吗?
学生思考且疑惑的表示:不太确定。
学生中传来声音:尝一尝不就知道了吗?
师追问:实验室的东西能随便尝吗?
学生:不行
师强调:请同学们注意,实验室里的液体或者物品,都不能轻易用嘴巴去尝。不过老师今天给大家准备的都是安全的食物,可以放心食用。
教师提供吸管让学生品尝,通过嘴巴尝,进一步确定小组的液体是什么。
学生:我们以为是水,尝了一下发现是盐水。
学生:我们小组的不是中药,是可乐。
学生:我们小组的也不是牛奶,是椰汁。
······
设计意图:在认识了观察器官之后,创设真实的活动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观察活动。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的视线不能透过黑袋子去发现其中的秘密,只能通过触觉和听觉来感知,而触觉能帮助他们感知到物体的外在形状、软硬等,听觉则可让他们感觉到声音。因而学生只能判断出里面有铃铛、苹果等容易判断的东西。在第二个环节的操作中,学生判断出了刚才未能判断的又软又硬的不明物体——洋葱片和黄瓜片,因为他们闻到了洋葱和黄瓜的味道,随着嗅觉的加入,学生发现了更多,还有学生用手摸到了装有液体的袋子,还有一些学生用手掐了掐苹果,并闻出了苹果的香味,判断出袋子里确实有一个苹果。但有些小组还无法肯定判断自己袋子里装的是不是苹果。第三个环节,学生打开袋子之后,孩子们发现:有的小组是真苹果,而有的小组是假苹果;有些小组是乳白色的液体,有的小组是咖啡色的,还有的小组是无色透明的。于是孩子们在比较着各种外形相同而实质不同的物品,在这种比较中,孩子们的观察活动也逐渐深入下去······
在整个活动中,我通过三个环节让孩子们的观察活动步步深入。首先限制孩子们运用各种观察器官:首先眼睛看不到,鼻子闻不到,只能用手去摸,而且还是隔着袋子摸;接着条件被放宽,学生可以手用直接感受到,鼻子能够闻到了;最后打开袋子观察,学生看到了,闻到了,也尝到了,这孩子们就能深刻地意识到:当我们只用一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时候,常常因为信息不够而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当我们感觉器官运用得越多,判断就越准确。
片段三.利用工具观察
师:其实我们在观察物体时,有时候也会受到一些限制,比如:远处的物体,用肉眼往往很难看清楚,于是为了能够观察远处的物体,我们常常要借助望远镜(图片),你们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吗?
学生:放大镜、显微镜···
师:今天,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张10元纸币,在不用任何工具、只用肉眼观察,你从这张10元纸币上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
学生:在正面,我看到了毛主席的头像,还有数字10
学生:我还看到了很多花纹。
师:在这张10元人民币上,有没有你看不清楚的图案。
学生:有。
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我们看清楚。
学生:可以用放大镜。
学生借助放大镜观察。
学生:在反面,我看到了哪些看不清楚的图案,原来是4排文字。
学生:我在正面的数字里面,看到了“RMB10”。
师小结:(多媒体出示对比图)借助放大镜,我们可以看到原来在10元人民币上还有这么多的文字。
师:生活中,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的工具还有很多,比如:(多媒体出示对比图:肉眼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月亮、肉眼和显微镜下的眼睛、用听诊器听到的心跳声)。
师总结:观察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观察到很多肉眼看不清或不易发现的东西,正如刚才我们利用工具进行观察一样,在平时的观察中,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感觉器官和一些观察工具结合起来使用,就会使我们的观察就更准确、更有效!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安排了一个观察10元人民币的活动,这个环节和前面的观察活动起了一个很好的呼应。学生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在10元人民币上还有那么多文字和信息。一方面学生体会到了工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体会到观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目标,会让很多有价值的信息遗漏掉。同时在三个环节中,我以音乐作为每一个环节的开始和停止,这其实也是一种信息,实际上暗含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信息的环境中,只要自己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
【案例反思】
观察是所有方法的开端和基础,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的地位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于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刚刚“接触”科学,实践时间尚短,一些必要的科学探究方法还没有掌握。所以这堂课中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掌握如何观察,根据三年级学生有限的理解、认知水平,设计一系列合适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到知识,掌握技能。而如何让这一探究活动的过程充满乐趣,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学习也是我思考和力图解决的问题。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了以下几点: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由于教学的对象是三年级,在认真分析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后,我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中给出的设计来进行授课,而是安排了游戏作为课堂导入的第一环节,让三年级孩子们的注意力可以迅速地集中到课堂活动中。而这个游戏也并非简单的活跃和调动兴趣,而是为后面的认识感官做铺垫。活动过程中,孩子们不仅玩地很开心,更通过活动体会到感觉器官对于观察的重要性。
2、游戏探索,层层深入
学生还沉浸在前一个环节的欢乐气氛中,我又为学生带来了更具神秘性的“黑色塑料袋”,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当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调动时,这个时候也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我将本部分的课堂活动分为三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与学生约定好游戏规则,以游戏规则来有效地组织课堂活动。在游戏过程中,我准备了符合三年级小学生认知水平的实验材料:有清脆的铃铛、散发气味的洋葱和大蒜、有固定形状的桂圆和真假苹果、更有颜色不同气味不同的椰汁、牛奶、水、白醋、可乐等,孩子们的学习在隔袋摸、亲手摸、亲眼看、亲自闻和亲自尝中步步深入,层层推进,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合作观察,记录现象,交流总结,深刻体验了采用多种感官观察的必要性。
3、借助工具,精确观察
    学生已经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进行了观察活动,怎么才能让他们深刻认识工具对于观察的重要性,简单的说或教并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我设计了让学生观察人民币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中,惊奇地发现使用放大镜前和使用放大镜后,所观察到的现象竟有那么大的差别,有很多同学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兴奋地说:“哇,这里居然有字诶,我一直以为那就是一排看不清楚的微小的图案,太神奇了!”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工具观察的方便性和精确性。
纵观整个课堂就会发现,教师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安排了很多细节,通过参与游戏,故布疑阵,营造悬念等手段不断地制造惊讶,让孩子不断地感觉到忽略感觉器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意识到感官对自己的重要性。许多细节看起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是精心预设,而这些精心预设的细节都指向一个个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孩子沉浸在一个充满细节和悬念的“游戏情境”之中,学生的观察在这些细节的挖掘中层层递进和深入。在这些教学设计的积极引导下,学生不仅能够以极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更重要的是,当学生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在后续的教学中,能因为自身的兴趣自发地进行活动探究。孩子们在趣味中感知,在体验中收获。这也是教学所要追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