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学科网站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专题列表 > 学科网站 > 科学学科 > 典型案例

找“拐点”,辟良方探究学习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夏红  发布时间:2014-12-30  浏览次数:
 

                                             拐点,辟良方探究学习 

                                                    ——基于解决科学课堂教学中消极因素的对策研究

                           

拐点在数学上的定义是:如果曲线经过一点时凹凸性发生变化,该点就称为曲线的一个拐点。或者说,曲线在其拐点附近落在拐点切线的两边,更通俗地说就是,拐点的切线与该曲线是有交叉的。如附图中的BE两点是拐点,其他各点则不是拐点。所以拐点并不是简单地指曲线“拐弯”了。拐点的英文是inflexion,也称为“扭转点”、“回折点”。其实,曲线到了“拐点”或是呈下降趋势,或是继续上升,只不过变化率有所改变。

附图:

 

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也会出现“拐点”现象,有些“拐点”可能是进入教学高潮阶段的铺垫,而也有一些“拐点”则是消极现象的开始。究其产生消极“拐点”的原因,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课堂教学。那么,怎么样的课堂教学是不太看得到这一现象的呢?

在随着课堂教学的新变革中,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特点也有了新的、全面的认识。教学之所以称为一门艺术,是因为课堂教学给予教师充分自由创作的余地,可以像画家、演员、歌手、诗人那样,进行富有魅力的艺术创造。每一堂课都是师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是不可重复的。而科学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课本中的每一个内容都是崭新的,因此对于教师在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新型教学模式,成为课堂动态活动的沃土。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然而,在这种自主学习中,我们教师往往会碰到诸多不确定的因素,如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学生没兴趣、出现与教学预设相反的情况等等,这些因素对于整个课堂教学来说是非常消极的,并不利于有效教学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掌握习得的知识。

因此,如何准确地寻找到消极“拐点”,并对其对症下药,对于上好科学课显得尤为重要。

“拐点”一:从“失误教学”中,寻求“拐点”

设计流程进行教学,游戏导入(抓涂了肥皂水的木棒),引导学生从生活中了解摩擦力提出问题(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进行假设,设计实验确定验证方案分组实验组织交流汇报研究发现得出结论,布置课后拓展作业,并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按照自己对教学内容的设想,认为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以探究为核心,并由浅入深,由点到面,层层深入,能使学生既整体把握内容,又能突出重点与难点。然而教学实践中,却让我产生了始料未及的“突发事件”。起先,从学生抓木棒到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摩擦力,认识摩擦力是怎样的一种力,再设计实验验证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教学过程和我想的那样流畅,但是在学生用测力计测摩擦力的时候,问题来了,原先学生说会用测力计测摩擦力的,结果测出来的数据五花八门,通过检查我才发现有些学生根本不会使用测力计,虽然前面的教学内容中其他老师已教过怎样使用测力计,但学生明显没有掌握,而不会使用测力计,下面的实验就无法继续,在此情况下我不得不停下来,教学生怎样使用测力计,然后等他们基本学会了,接下来的教学基本上都在按照我的预设进行,但是因为前面时间耽搁太多,我预设的教案已根本无法全部完成,学生学习也远没达到我预设的效果。
   
教学情境和教学效果都充分说明了一点,这堂课不是很成功。虽然直接的原因是前面的科学教师教学不扎实造成的,但这一学情是我在备课中缺少足够的关注,我想当然的以为学生学过了就肯定会,而没有预想到学生根本不会使用测力计,说明这是我没有能预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一些问题。所以这堂课的遗憾是我的备课没有备充分。首先,备课究竟是备教案?还是备学案?再有,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只有“过于自信”的一条“线”,每个环节只有一种方案,缺乏“预案”,所以当某些环节出现意外时,学生就是不能立刻说出老师预设的答案,我只能停下来回到前一个环节,进行补救。终于,学生学会了使用测力计测摩擦力,然而我的课却留下了没有完美结尾的遗憾。
   
传统的课堂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有充分的预设,然后通过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机智来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预设,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同样我们现在的科学教师包括我自己,为完成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同样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酝酿,每一个环节都考虑的十分周到,无非也是在做更为精细的预设。我能够深刻理解课堂教学预设的重要性,但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所有情况,更多的时候我们都会突然遭遇。并且是和预设相距甚远的生成。那么备课到底应该备什么?什么才叫备课充分?怎么备?课堂教学中遇到自己备课时没准备到的内容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成了我在那以后不断认识和考虑的。
                         
诊治“拐点”一的对策

药方一:在课前备教材,备材料,备学生

首先是要深入钻研教材,用好教材是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这里要说的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一的定位与教知识;“用教材教”更大程度上是在教知识的同时,伴随着培养能力、态度的教育。科学课的目标设计要有“用教材教”的意识,这样,才能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结合在一起。能有此观念,则教师可根据自身的实际灵活处置教材,而不为教材所困。而这一步工作往往会因老师看教材时认为内容知识太简单,而用教师自己的知识水平,思想能力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知识水平结构,从而放弃了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现有知识结构接轨融会的钻研。同时也丧失了在课堂中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所以说在课前备好课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环节。

其次,是在科学课中实验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块内容。在实验器材的选用上,要从操作的误差性、可靠性、易观察性和安全性几方面进行择优。要善于适当使用代用品和辅助品来增大现象的明显程度,提高成功率。同时要把实验中需要具备的操作能力先分解并在课前分别练习,还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告知安全操作规程,确保探究过程的安全性和顺利性。

最后是要了解学生,能让学生人人参与科学探究则是提高科学课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教与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就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严格要求,规范他们的课堂行为,形成有效的氛围。

药方二: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预习,已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也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在各门学科教学中我们经常提到预习。有的老师也许会说“预习有必要吗?”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新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都可以通过预习,在预习中充分展现出来。首先在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一开始,我们就要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方向,不要让学生无从下手,要给学生一个预习的模式。因此,笔者设计了这个“预习小报告”(如下图)来让学生进行预习。根据表格内容,让学生按要求在预习的过程中完成,这样可有效地把握学生的预习情况。

预习小报告

预 习 内 容

      

这节课的题目

 

我得到的知识

知识1

知识2

知识3

知识4

我做的小实验:

我已解决的问题:

我存在的问题 :

     

“这节课的题目”---------是要求学生把下一节课要学的课题写一遍。

“我的得到的知识”---------即要求学生在这节课的知识看过一遍以后,你理解了哪些知识点,你可以把它们概括的写下来。

“我做的小实验”---------即要求学生通过认真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在预习过程中发现有些有趣的小实验,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常见用品来做实验,正确的进行操作,得相应的结论。例如在预习空气的热胀冷缩这节课时,我们应教会学生找一些生活中塑料袋、气球,空牛奶盒等,可以利用这些东西做很多的小实验。比如说气球放入冷水热水里的实验,自制热气球实验,还可以做一些证明空气是热胀冷缩的实验。

“我已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把已经自己解决的问题都列出来,让学生有一点成就感。

“我存在的问题”---------经过个人的预习如果还有不明白、不理解的地方,可让学生记在“我存在的问题”,在探究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共同自主地来解答。

预习是预先感知科学知识的重要方式,一般在教一块科学知识之前,要特别重视理清一些思路,可以用生活中的东西去做一些小实验,得到科学工作的结论。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为学生提供了主动学习的氛围,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一些有趣的实验来解释书本中的理论知识。

药方三:使学生掌握课后复习的方法

如何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去完成课后的复习工作,并达到最佳的效果呢?新课程要求学生在学后掌握复习方法,通常会学习的同学常常能坚持“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但不少同学只是“有时复习”或“临近考试时才复习”,平时只去应付老师布置的作业,作业做完了就没事了,他们没有认识复习的意义,不注重及时复习。我做了以下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让学生尝试回忆

当学生在打开科学教科书和笔记本之前,首先要独立地把当天所学的内容回忆一遍,在头脑里像“放电影”一样,再现课堂学习的主要情节,包括老师讲课的思路,甚至一些重要的细节。要强逼自己开动脑筋去回想、去追忆课堂学习的各个知识点,哪些懂了、会了,哪些还没懂或没会;哪些还记得清,哪些印象模糊或记不清了。

让学生尝试回忆的好处是:可以及时检查当天课堂学习的效果,以便改进日后的预习和课堂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强制追忆,提高自己的记忆水平;可以增强复习阅读与整理笔记的针对性;可以帮助养成积极动脑筋思考的习惯,并提高在头脑里系统概括知识的能力。

  2、让学生看教科书

对于学生来说,教科书是学习的根本,抓住了教科书就抓住了学习的基础和根本。预习、上课、复习都应看教科书,但复习阅读是在预、上课、尝试回忆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注意“全面过目,突出重点”,把重点放在重要的概念、规律、方法上,特别是放在那些回忆不起来,思考不连贯,理解不深刻的地方。在书上和笔记上写提要性语句和心得,以利记忆,便于以后看书时从提要中迅速得到启示,回忆起书中的相关内容。

   3、让学生整理笔记

这是课后复习的核心环节之一。学生的课堂笔记是组建知识大厦的“预制件”。整理笔记是要把自己的课堂笔记甚至预习笔记加工、提炼成适合自己复习和进一步学习的材料。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性以及较快的课堂节奏,加之学生“听”、“看”、“思”、“读”、“记”的个体差异,笔记不可能做的十分周全,整理笔记就是要把一些遗漏的部分补起来,把记得不准确或次序颠倒、逻辑顺序不清的地方进行修正和理顺。此外,还要划出知识的重点、关键,标出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并系统地整理所学知识的体系和结构,整理自己的学习心得。

“拐点”二:从“无兴趣”中,寻求“拐点”

科学课有一种“同病”那就是学生对教师“干讲”的内容根本没有兴趣,如果你要强迫讲下去的话,还起到反作用。让学生慢慢讨厌上科学课,实践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对科学课感兴趣,关键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诊治“拐点”二的对策

药方一:利用游戏教学来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存在着好动,爱玩,上课精力还不集中的情况,在学习上他们往往是凭兴趣,而游戏终是以其本身的趣味性吸引学生,使他们主动参加,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直接看到,听到,摸到许多东西,有利于促进他们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帮助他们认识各种事物的特征,游戏能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保证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使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达到“以游戏激兴趣,趣中探究”的目的。
药方二:利用电教仪器教学来激发兴趣
   
在科学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仪器,充分发挥电教优势,有利于提高科学教学兴趣。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特点,学生心理上对电教设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有趣的画面,可以牢牢地吸引住学生,极大地的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轻松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中去。利用幻灯,投影片等进一步揭露事件本质性,由近及远,化静为动,化小为大使学生扩大视野,增长知识,生动具体直观形象画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加深学生印象。
药方三:利用实验教学来激发兴趣
      
科学实验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的实践活动,它具激发学生兴趣。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作用,学生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认识起源现象及事物观察、实验、思考、通过动手、动脑等活动才能达到目的。科学实验可起到拓宽知识,开阔眼界,开发智力,加大探究新情景问题,摆脱教材的负面影响,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学生亲手做实验,亲眼观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动”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注意力,主动地获得新知识。
    
科学课的关键就是要把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起来,把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才可能真正去自行探索,综上所过,运用各种形式、方法,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解放了学生的手、口、脑,使原本沉闷、僵化、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使学生获得更注意的刺激,引起思维矛盾,从而强化学生印象和记忆,培养良好的习惯,使他们成为自觉学习知识,自行获知的主人。

“拐点”三:从“偶发事件”中,寻求“拐点”

【场景一】例如,我在上《蚂蚁》一课时,导入时提问:“同学们,谁愿意讲一讲你们自己最喜欢的动物?”,学生陆续地站起来说:“如蝴蝶、小狗、蚂蚁等”,我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的吗?”,生说:“蚂蚁很小,而且又黑;小鱼有鱼鳞,生活在水里;……”,我说:“看来大家并不是很清楚它们是怎么样的,生活在哪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蚂蚁,请大家观察一下。”随后学生兴致勃勃地分组观察起蚂蚁,有的记下特征,有的画出样子……但是在汇报时产生了“意外”,各组回报的有些内容不相同。

【场景二】一节科学课上,有一只色彩斑斓的大蝴蝶不期而至。同学们的注意力立即被吸引了。我没办法,只好指挥几位同学拿课本来驱赶它。可这位不速之客没那么好说话,依然在教室里旁若无人,翩翩飞舞。

诊治“拐点”三的对策

药方一:利用巧妙的语言来解决

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沟通心灵的桥梁。科学教师大多是行动(动手能力)的“巨人”,语言的“矮子”,其实在科学教学中,知识的传播,思维的引导,认识的提高,能力的培养,处处都需要通过语言这个载体来实施。所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语言的艺术。授课语言首先要规范,要使课堂气氛兴趣盎然,语言表述要逻辑严密,说理透彻,叙事清楚,还要讲究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突出艺术性,以此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气氛的渲染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获取知识。讲解科学原理时,要严密准确,化抽象为具体;总结科学规律时,要抓住要领,言简意赅;讲述实验要点时,可提高音量,减慢语速,适当重复;突出情感教育时,要富于感情,声情并茂。在教学中还应善于适时的用体态语配合教学,如表情、视觉等去与学生交流感情,或用微笑给学生以鼓励和勇气。恰当的体态语能沟通了师生间的情感,消除了学生的疑虑和恐惧,产生了语言难以达到的神奇效应。正如魏书生说过:“你对大山喊我信任你,那么她的回音就是我信任你。”

在场景一中我就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不同?”学生们各抒己见,最终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因此,我觉得教师要学会倾听,因为倾听意味着理解、尊重,一味地接纳、期待,意味着分担痛苦、分享快乐。它的意义远不是给孩子一个表达的机会,它或许带来的是早已失落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或许是即将熄灭的思维火花,扬起的或许是尘封已久的信念追求。学会耐心倾听,就能获取来自孩子的一切信息,学会耐心倾听,就会发现学生在制造一个个的“意外”,它或许会打乱教学的节奏,而正是这一个个的“意外”,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不期而至,课堂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精彩。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能够彼此享受到尊重的幸福,交流的幸福,思索的幸福,成长的幸福。

药方二:利用“将计就计”的方法来解决

遇到场景二这种状况应该怎么办呢?笔者就灵机一动,问:“你们想观察蝴蝶吗?”“想!”全班同学异口同声。我说:“好!给你们10分钟时间观察,要把看到的、想到的、对蝴蝶的了解互相说一说。”“行!”回答声整齐又响亮。于是,我让同学将教室门窗关上了,课堂上立刻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边看边议论。十几分钟过去了,门窗打开了,蝴蝶也飞走了。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获得了有关蝴蝶的有关昆虫的好多知识。

一只花蝴蝶将课堂扰乱了,似乎没有完成事先安排的教学任务。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调控,灵活地调整了教学内容,培养和爱护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课堂上涌动着好奇,涌动着探究,涌动着快乐。

科学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向活动,有时学生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乱答不行,不答也不行,如何处理呢?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机智了。如果是稍加考虑就能解决的问题,不妨先把问题抛给学生:“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有谁能回答吗?”教师迅速利用这个“时间差”,调整思路,寻求正确答案。如果问题难度太大,教师暂时无法解决,也可说“这个问题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为了不占用这堂课的教学时间,下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这样,教师可争取课后的时间查资料解决。

“拐点”四:从“少信息”中,寻求“拐点”

在探究实验中,因为学生反馈的信息源少,教学过程往往会处于盲目状态。例如,我在教学《土壤中有什么》一课,学生通过观察只能反馈三、四个信息。于是,只有我告诉学生其他的物质,因此,整堂课就显得苍白无力,不够出彩。

诊治“拐点”四的对策

信息反馈是科学课堂教学的关键环节。传统教学方法教师输出的信息量大,而学生获得的少。因此,科学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师生共同活动,做到有启有发、有讲有练,善于创设信息反馈的教学情境,开辟多种信息反馈的渠道。通过提问、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及时从学生那里获得反馈信息,并做出简捷、精辟、深刻的分析,从中了解学生对教师输出的知识信息接受和理解的程度,哪些已达到了目标,哪些还有差距,及时调控教学进程,调整知识信息的再输出,扬长救失,亡羊补牢。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及时捕捉学生的听课情绪、神态等间接的反馈信息,当学生听讲时点头微笑,表明学生听懂了;当学生频频举手时,表明他需要发言展示的机会;当学生目光呆滞时,表明他走神了……进而调整教学措施,并将教学继续引向深入。科学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重视和强化教学反馈功能,创设种种情境,采用多种形式诱导学生作出及时反馈,并善于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因势利导,及时调控教学进程,就能够使科学课堂教学收到满意的效果。

笔者听了来自上海的小学科学名师方华老师上的《磁铁的两极》一课,他在处理学生实验的数据时,就比较注重多元信息的收集和反馈。如一个学生上台来演示摆放磁铁的状态时,把两块磁铁横着叠加,或竖着叠加,产生的效果一样。方老师首先肯定了这位同学的想法很奇特,非常有创意,并且表扬了他;接着就让学生来说说从这两种状态中自己有什么新发现。这样不仅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又让学生探究了科学知识。

在这堂课里,方老师给学生们设计了不同的实验,也从实验中获得了大量的、不相同的数据,同时还运用不同的手段把这些数据巧妙地处理了。

实践证明,通过这些良方对科学课堂中的消极因素的解决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也真正让学生踏上了“要我学科学”到“我要学科学”、“我爱学科学”的康庄大道。

参考文献:

[1]马冬娟.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55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Thomas  Armstrong.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张咏梅 王振强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5

[4] 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朱清时主编.浙教版《科学》新课程标准[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