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奚亚英名校长工作室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专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专题列表 > 奚亚英名校长工作室 > 精彩分享

常州市义务教育学校奚亚英名校长培养基地第23次活动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常青  发布时间:2019-12-16  浏览次数:

 

 


为儿童打开一个新世界

——记常州市义务教育学校奚亚英名校长培养基地第23次活动

暨第十六届江苏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江苏省基础教育前贍性改革实验项目(全息阅读课程超市)展示活动

 

儿童阅读是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是童年一份特殊的营养大餐,儿童阅读丰富儿童的阅历,促进了儿童精神与思想的共生共长。儿童全息阅读就是给儿童阅读提供360度的支持。儿童全息阅读课程就是引领儿童学习生活新方式,通过借助各方资源,为儿童设计随时阅读的时间轴,开设分享阅读的共同行动区,设置广泛阅读的内容网,让他们随时,随地、随心、随性地阅读,实现生命成长之精彩。

本次借助奚亚英名校长培养基地成员奚峰艳所在的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承办第十六届全省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江苏省基础教育前贍性改革实验项目展示活动的契机,特开展了基地第23次活动,组织基地全体成员前往现场进行学习活动。

20191212-13日,历时一天半的现场活动共分三场,基地15位成员携所在校的教师代表,同来自省、市、区近千名专家、老师齐聚一堂,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品味“全息阅读”内涵与魅力。

震撼开幕式,大咖齐助阵

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李亮博士用热情洋溢的开幕主持,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常州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完利梅、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常仁飞、江苏省教科院副院长王国强致欢迎辞,三位领导高度肯定了我校全息阅读前瞻性课程项目,对课程未来的发展满怀期待。

随后,三井实验小学徐燕娟校长从研究缘起、全息阅读的概念、内涵及特征、探索历程、实践策略四个层面着手,深入地介绍了学校全息阅读研究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会上还进行了《全息阅读,为儿童打开一个新世界》、《全息阅读教学指导手册》两本新书的发布会,并向同盟学校、友好学校、集团学校进行了新书赠阅,共享全息阅读的实践成果。

在“读书、读你、读世界”学生展示活动后,南京师范大学吴永军教授、《江苏教育研究》社长、副主编金连平、省小语会理事长袁浩、《上海教育科研》常务副主编徐士强、原江苏省小语会理事长、原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朱家珑先后对本次活动进行点评和高位引领。

成员们在领导、专家们的点评、引领中对井小全息阅读的理念、课程、实效,有了较为感性的认识,促进了对儿童阅读的思考和领悟。

课程缤纷秀,精彩共分享

中午,成员们和与会专家、老师们步入校园近距离感受“全息”魅力。

课程博览展上,一年级的小朋友亲身体验古法造纸;二三年级的孩子在童书的世界欢畅地玩乐,自由地创想;四年级学生以沙画形式把阅读思维画给大家看;五年级学生用经典阅读烙下红色印记;六年级学生在专业的书评中揭秘经典的魅力。书法课程展区翰墨飘香,绘画课程展区创意飞扬,摄影课程展区光影绚烂,民乐管乐课程展区婉转悠扬。专家、老师们边走边看,观察体验,与学生们现场交流,每个展区都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课堂超市”中,全息阅读项目组分“导读推荐”、“生活拓展”、“跨界融合”、“阅读交流”、“课内外整合”五个主题,开放展示了10节阅读课。

“名师课堂”上,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刘宁副校长、常州市百草园小学的任丽芳校长为大家带来示范课,她们扎实的课堂功底、巧妙的课堂设计都让听课老师为之折服。三井小学奚峰艳副校长、鲍书洁、范玉婷和苏春花老师也为大家展示了井小的全息阅读课堂。鲍书洁老师在执教《小岛》一课时,课文作者常州籍作家陆颖墨大校亲临课堂,给孩子们的课堂增添了别样的阅读体验,大校的分享让课堂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

会后,专家齐聚,以沙龙的形式对下午的活动进行了点评,充分肯定了全息阅读对孩子的影响。成员们也感受到全息阅读努力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在每个孩子的心中播下了阅读的种子,引发了对自己学校阅读工程建设的思考。

阅读多样态,课堂促成长

1213日上午专家老师们再次齐聚金色大厅,聆听江苏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特级教师杨九俊先生的专题报告。杨院长通过举实例、说课堂详细透彻地围绕统编教材和阅读教学主题展开交流。

精彩报告之后,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堂意趣横生的语文课少年闰土》。在薛法根老师与孩子们亲切自然的交流中,在读与写的唱和中,大家深深地感受到孩子们的课堂成长,教师的灵动幽默,语言文字的魅力。

最后,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小语研究员、博士、正高级教师李亮总结本次大会,井小学子在阅读中蓬勃生长,在阅读中关怀世界。

1213日中午,江苏省第六届名校名师小学语文主题观摩研讨会圆满落幕。基地成员伴随着本次活动的参与,丰富了对儿童阅读的深度认识,也对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为学校课程建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借鉴。

 

(奚亚英名校长培养基地供稿)